疫情影响,文化演出行业受到较大冲击。常态化防控下,文化产业、演出市场、演艺企业如何实现长效发展,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备受代表委员关注。
建议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相关政策适用于演艺企业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柯军看来,坚持减压力和增活力相结合,统筹降本和增效,兼顾当前纾困和长远发展,将为缓解小微企业当前困难、增强广大从业者信心、助力行业恢复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目前有相关扶持政策将旅游、餐饮、零售、交通客运等一并作为重点帮扶行业,文化和旅游不分家,旅游业的逐步复苏势必会带动文化产业发展,这对我们恢复、繁荣文化演出市场一定大有帮助。在柯军看来,精准防控可以有效恢复和保持演出正常秩序,稳定经营预期,更为开展巡演、小剧场演出和旅游景点驻场演出等创造良好环境。
柯军表示,两年来,面对反复多变的疫情,江苏省对于文化演艺企业不搞一刀切。“在做好防控的同时有秩序、有限度地允许我们开展演出活动。我们的剧场根据政府的要求,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及演出备案,控制观演人数,做好剧场的消杀。虽然减少了观演人数,增加了演出成本,但基本保证了各类演出活动能如期开展,对稳定队伍、增加收入、维持群众的观演习惯都有很大帮助。
政策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将符合规定举办的工会活动、会展活动等的方案制定、组织协调等交由旅行社承接,这让柯军颇感惊喜:“希望这样的政策也能适用于演艺集团,我们的商业演出收入受到了疫情的很大冲击,如果可以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一些文艺活动的合作,一定能有效改善我们的经营困局。”
让中华优秀文化占领中国游乐园阵地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所原所长王巍带来了在中心城市建设中华文明主题乐园的议案。近十几年来,美国大型游乐园项目——迪士尼乐园和环球影城先后进入中国市场,其中迪士尼乐园分别在香港和上海建成开园,环球影城也于去年在北京开园迎客。这几个乐园分别落户于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三个经济发达地区,入园门票曾一度一票难求。
王巍认为,这些乐园不仅是旅游项目,也体现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影响着当代青少年。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亟需创新传播方式,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讲好中国故事。
王巍建议,在“十四五”期间,选择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中心城市(如郑州或杭州)建立反映中华文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文明主题乐园,通过VR、AR等技术,包括三维、动画,把中华文明的历程、创造的辉煌成就以及对世界的贡献展现出来,让全国的青少年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在游玩中体会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让中华优秀文化占领中国游乐园阵地。
应部署文化科技成果“跨界应用”专项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数字科技实力。借助5G、超高清视频、自由视角、虚拟现实、云渲染、智能创作与分发等新技术,观众更容易“沉浸”在高速冰雪运动的精彩瞬间,产生身临其境的“在场”感,这些都是我国文化产业与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的文化科技成果。文化科技成果不仅在文化产业得到广泛应用,在文化产业之外的应用也不断丰富,溢出效应开始显现,为科技创新带来新方向,并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关于加强文化科技成果深度应用与自主创新的建议》中指出,文化科技融合是文化强国与科技强国两大战略的交叉领域,文化科技成果的深度应用,不仅有利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形象与文化自信,更将加速云计算、5G等新一代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创新落地,促进更多生产、生活场景和商业模式创新,促使人与数字空间的连接方式从“在线”转向“在场”,事关下一代互联网升级,成为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建议部署文化科技成果“跨界应用”专项,促进面向其它产业的价值外溢,进一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应部署文化科技成果“深度应用”专项,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应部署文化科技成果“国际竞争”专项,促进文化科技成果在标准和专利领域转化,积极抢占发展制高点。
力保民营演出机构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健康发展
2021年,全国政协委员张凯丽在《关于助力全国民营演出机构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健康发展的提案》中建议各地对民营演出机构的相关扶持措施延长时间跨度,常态化施策。该提案受到文化和旅游部的重视。
张凯丽委员调研发现,全年各类演出场次大幅下滑,随着疫情的缓解,演出市场虽然有所复苏,但是也远远不如往年同期水平,很多演出团体艰难支撑,由线下向线上拓展,但是线上演出很难带来收益。票房是收入最重要的来源,资金链的中断在所难免,国有院团因为有财政的支持受冲击较小,而一些民营机构生存危机空前巨大。
为助推疫情下的文化企业健康发展,2020年初全国不少地区都出台相关措施。这些措施非常及时,但很多中小微文化演出机构对相关政策不够了解;有些了解政策的机构,因为不符合政策门槛而享受不到相应的补贴;有些举措实施时间只有几个月,而疫情对这些民营机构的影响不止几个月,甚至会更长久,政策的持续性有待延长。当下,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民营演出机构发展都会比较艰难,或者说是发展风险较大,怎样为它们铺就一条良好的、低风险的发展之路亟需重点关注。
建议各地对民营演出机构(中小微企业)的相关扶持措施延长时间跨度,常态化施策,比如在场地租金、税收、其他硬性支出上考虑延长优惠时间;适度降低扶持、补助门槛,让更多民营演出机构享受到该措施的益处;加大措施的宣传力度和执行监督,真正让这些好的措施落到实处。希望文化和旅游部等相关部委组织引导,助力民营演出机构发展。很多民营演出机构在社会宏观层面及发展方向上没有过多关注,只是着眼于自身的发展,难免陷入格局较小的壁垒,相关政府部门应组织行业专家学者及大型文化机构对其进行大范围的培训指导,从宏观方面指引其跳出壁垒;微观方面引入一些具体的发展模式供其参考、借鉴,助其更加明确当前的发力点。
此外,民营演出机构也应尽快恢复“造血”功能。政策的扶持、方向的引导是为民营演出机构“输血”,助其“活过来”,而如何“活得更健康、更长久”就需要其自身尽快恢复“造血”功能。比如,根据自身特点拓展一些线下剧场演出之外的营收渠道,探索引入“互联网+”思路,有些机构在疫情防控期间就开拓了线上艺术普及,聚拢因无法正常演出而消散的人气与关注度;民营演出机构还可以尝试拓展与其相关的文化艺术服务衍生项目、产品,来分散因为线下票房下降而产生的资金链紧张风险。
张凯丽委员认为,民营演出机构的长期发展看似只是盘活了一个小群体,实则意义重大,因为在文化自信、文化繁荣的进程中,只有国有、民营各类艺术院团、演出机构百花齐放,全国文化演出产业的生态链才更完整、发展活力才更强劲、后劲也才更足。
来源:文旅中国、澎湃新闻、中国网
(转载自:中国演出行业协会)